“十三五”期間,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應明確新形勢下工作思路和重點,秉承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理念,放眼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放眼國民經濟和全球農業,整合農業各相關領域優勢資源,建立相關人才隊伍,借力發展政策優勢,著力打造適合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市場環境,讓農業產業化真正成為我省農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的橋梁紐帶。
一、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筑牢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
國際進口傳統農產品價格優勢明顯,我省應避其鋒芒,利用好我省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生產市場迫切需要的綠色、有機、生態、無公害農業產品,真正走出一條適合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健康之路。
一是我省“十三五”農業產業化發展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用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注重科技創新和生態保護,推進農業資源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將發展綠色、有機、生態種養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以各類合作生產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優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為原則,以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企業為載體,以綠色、有機、生態品牌營銷和“互聯網+”為渠道,以為市場提供綠色、有機食品為目標,科學規劃各類農產品產業帶和產業鏈,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指引。
二是應引導各類農業生產合作組織轉型綠色發展。政策激勵引導各類農業生產合作組織轉型綠色發展是必須手段,要讓農戶在轉型之初就能獲得利潤,確保轉型農戶利益不受損失,才能讓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更為穩固。對于發展綠色農業生產的經營合作組織,應比較傳統農產品價格制定綠色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增強農戶種植信心。同時,政策引導鼓勵相關科研機構、農業企業或其他農業相關組織組成相應綠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轉型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相應技術服務支持,確保轉型成功。
三是打造我省綠色、有機、生態精品名牌。我省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已經得到了相當的認可,但隨之而來的假冒我省農業品牌的案例也逐漸增多。我省應高度重視農產品品牌建設工作,通過開展產品標識、二維碼、建立產地追溯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等工作,確保來之不易的品牌得到應有保護。應與國家和省內外相關部門積極溝通,堅決打擊市場上假冒我省農產品品牌的違法侵權行為。目前五常大米品牌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積累了相關經驗,為我省農產品品牌保護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應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支撐的綠色、有機、生態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加強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研究,不斷提升綠色、有機品牌的質量和效益。四是建立新型合作關系。對新成立的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合作社,應探索出一條農戶以土地經營權、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入股,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發展產業化經營,將生產環節的購銷交易關系,轉變為全產業鏈的產權合作關系的新路子。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探索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創新經驗。
二、創新、優化發展環境,暢通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
創新、優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 是確保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而優化環境不應僅僅停留在政策、審批、監督、檢查等軟環境,還應充分考慮信息、環保、技術、人才等硬性環境因素,確保農業產業化在良性軌道上發展。一是鼓勵業態創新。順應“互聯網+”大潮,支持龍頭企業積極運用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3D打印等平臺技術,發展生鮮電商、定制農業、創意農業、智慧農業等新業態。二是加強人才培訓。企業經營者是龍頭企業轉型升級的“總開關”,加大對企業經營者的培訓力度,讓他們開闊視野、增強能力,成為龍頭企業轉型升級的“領頭雁”。三是推進綠色發展。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優質、生態農產品基地,加大農產品加工副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利用開發,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是創新聯結機制。建立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戶互助共贏,是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核心和動力。應引導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訂單農業,通過規范合同內容、明確責任程序、開展誠信教育等方式,提高訂單履約率。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農資購銷、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產品銷售、物流配送等社會化服務。五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做好政策扶持。在補貼政策上,重點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密切與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和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支持龍頭企業對合作農戶進行二次返利,鼓勵龍頭企業吸收農戶入股進行股份分紅。另一方面做好監管。堅持 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禁借發展農業產業化之名違規搞非農建設,鼓勵行業協會組織發布自律規范或公約,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把那些出現重大質量安全問題、違規使用耕地甚至坑農害農的企業,堅決淘汰出去,樹立龍頭企業的良好形象。六是大力扶持農業“走出去”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政策實施為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例如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土地廣袤,人煙稀少,當地政府歡迎外國農業投資。在利用“一帶一路”政策鼓勵農業企業走出時,既要大膽,又要細心,應認真研究投資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損失。七是必須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從我省情況看,去年農民增收形勢并不樂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關鍵還是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這是根本之策。我省應學習山東壽光、諸城等地的做法,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讓農民離土不離鄉,變農民為工人,保證農民有固定的收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難問題。另一方面,要積極抓好小城鎮建設,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聚集生產要素,支撐二三產業發展,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優化農村就業結構,減少農民,富裕農民。
三、著重發揮農業龍頭企業橋梁紐帶作用,強化農業產業化發展載體
經過多年發展,我省優質農產品資源已經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新時期,考慮到國家對工業企業發展要求、市場對產品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及農業龍頭企業在農業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等因素,使得龍頭企業依靠創新驅動、轉變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一是鼓勵企業建立加工基地,保證企業原料需求。鼓勵企業建立加工基地,特別是綠色、有機食品加工基地,不僅能滿足企業原料需求,保證原料品質,更能對周邊農戶起到引領帶動作用。企業建立加工基地可采用兩種模式: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建基地,由企業提供生產資料,農業經營主體負責生產,產品檢測由指定第三方質檢;鼓勵企業流轉農民土地,自行負責生產。對這兩種模式,相關部門應協助雙方建立規范合同文本,監督雙方履行協議和義務,維護雙方合法權益。
二是推動龍頭企業集群集聚發展,進行企業間協同創新,提升農業的綜合競爭力。進一步鼓勵龍頭企業采用市場調查、產品設計、客戶營銷等方式,研究市場、挖掘市場、開拓市場,把有效的消費需求轉化為農產品生產訂單,把瞬息的市場變化轉化為農產品加工、銷售、儲存決策,消除供給與市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三是鼓勵龍頭企業設立發展基金和風險資金,應對自然、疫病和市場風險。應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建立融資平臺,通過財政資金擔保,以龍頭企業為牽動,建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和風險資金,這對保護農民利益作用巨大。并通過建章立制、廣泛宣傳,引導社會各界資本積極投入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應堅持原則,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的初衷是帶動產業和帶動農民,不能為了扶優扶強,無原則地給予諸多政策優惠,扭曲龍頭企業發展的價值取向。 來源:人民網 |